公域、私域流量到底是什么?它们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产物吗?企业在不同场景下如何运营公域、私域流量?又该怎么区别运营它们呢?

准备好了吗?答案就在下方…

公域与私域概念之分

所谓公域流量,即大家公用的、不专属于任何一个企业品牌的资源。比如说在天猫、淘宝、京东或类似平台上,用户不在某个入驻品牌手上而属于平台方,这样的流量就是公域流量。公域流量的用户比较难以去留存,每次对于用户的触达,必须通过广告的方式来计算ROI,且都需通过投放或推广来进行获客。同时,公域流量是不可控的,流量的多少取决于是否精准的投放,以及企业的推广方式。

相对于公域流量,私域流量则变得相对直观。首先,私域流量池中的用户是企业自己的,企业掌握用户的一手信息及数据,可以随时触达他们。因此企业所考虑的问题是不断对触达做盘点和优化,始终选择对用户最有效的方式即可。

在私域流量中,企业更注重的是用户复购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不难发现私域流量需要有留存的渠道,即企业可以通过其去跟用户产生关联。比如,微信公众号。


一个形象的例子:

比如你开了一家餐馆,来用餐的首批食客即是公域流量。久而久之,他们之中出现了反复光顾餐馆的回头客,他们就是你的私域流量。你可以在他们每次光顾时找他们聊天,以逐步掌握他们的口味偏好等信息,通过信息收集推出更符合他们口味的新菜色。这即是私域流量的触达优化,而餐馆即是留存渠道。 


公域与私域运营之分

公域和私域运营的出发点不同,导致的策略也完全不同。对于公域来说,其重点是走规模。因此,如天猫、京东或者某业内媒体网站等平台,这些应属于品牌自身的增量渠道。企业更关注的是平台方以及整个平台上的用户是否有非常充足的DAU(用户日活跃度)来攻整个商业化规模。而私域部分,重点则偏向于利润。因为用户和企业之间是有良好的关系链和品牌认可度的,所以在私域流量上基本上是不会用牺牲利润的策略去做整个私域的维护。总的来说,私域保利润,公域走规模。

然而,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并没有绝对的说法,而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某些情况下,私域流量中也有公域成分,公域流量中也存在私域部分,更多的是企业基于不同场景下根据用户的不同行为习惯来做区分。


还是一个形象的例子:

你开的餐馆越来越火爆,为了进一步稳定营收,扩大规模,你制定了如下运营方案:一,为了让更多食客成为回头客,你推出了符合不同食客口味的多种菜系。这即是根据用户的不同行为习惯来做区分;二,为了进一步增加回头客,你在大众点评等平台上投放广告&活动。这即是走公域扩规模。


私域是对公域的有效补充,也是公域流量的细分化市场

近两年曾一度火爆的社区团购,其运营平台如美团、京东、滴滴等,都会需要用户去做很多任务来提高日活,目的,就是为了把公域用户数据做得漂亮,粉丝基数做大,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然而,品牌入驻后又是新一轮的竞争,比如这两年的电商价格战,会让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大而利润越做越薄,这就需要企业运用私域经营来补充。

在公域中的每一波红利流量都要尽可能去抓住,以此来扩大粉丝基数。因为从私域的角度来看,如何去保有流量,同时获得用户更高深度的资产是关键,有效用户基数当然是越大越好。基于此不难看出,公域更多的是看重通过平台所获取红利的基础逻辑,私域看重的则是对流量更好的精细化运营。

此外,想要用户在私域留存得久,内容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之所以如今抖音、快手或者小红书这些做内容营销的平台流行了起来,就是因为企业品牌输出了更多符合用户偏好的内容,以完成私域流量转化。当然,用户关注了哪些内容还是少不了通过精细化的数据分析来获取,并优化进下一篇内容中。毕竟,人家上你餐馆是来填饱肚子的,花里胡哨的整过了头,没有解决主要矛盾,照样不会有人买你的帐。

  • 无标签